全屏查看  
  • 贵博新展/银宴·无问西东——贵州民族银饰奥地利古堡银器展

    展出时间:2019年8月25日

    展出地点:贵州省博物馆负一楼7号临展厅

    主办单位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协办单位:深圳木雅文化

    支持单位:中国文物交流中心

    8月25日,贵州省博物馆主办的《银宴·无问西东——贵州民族银饰&奥地利古堡银器展》即将开展。此次展览,神秘而精美的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银器将远渡重洋,来到多彩贵州,与贵州民族绚丽多姿的银饰荟聚一堂。大陆两端截然不同的文化将直面对话,为您呈现出中西方迥异的银器文化和精神世界。为使您更为全面、生动地了解贵州民族银饰文化及欧洲宴会礼仪,展览将以贵州一位苗家少女的视角,带您身披盛饰银装,穿越时空隧道,梦游奥地利古堡秘境,邂逅古堡贵族饕餮盛宴。

     序厅大文件.jpg

    黔地的秋,落叶的黄。

    我曾打开窗,向外眺望。

    想象外面的世界,会是怎样?

     窗外.jpg

    梳妆台前,我沉沉睡去。

    我做了一个梦。

    梦中,

    我和姊妹在梳妆,

    “棹女饰银钩,新妆下翠楼。”

    忽然,却仿佛掉入了另一个梦~

    梳妆.jpg 

    那是一个满是水晶铺就的小径,

    我有些欣喜却又害怕,亦步亦趋。

    直到隧道尽头,终于豁然开朗。

    透过指缝刺眼的强光,

    眼前的古堡似有一种魔力,

    向我发出神秘的邀请…

    凝望.jpg 

    我推开沉重的大门,

    门内的喧嚣因为我的到来片刻戛然而止,却又很快恢复如初。

    我四处张望,金发碧眼的人们与我如此不同!

    她们三两成群,在花朵环绕的桌前优雅的品尝手中的咖啡。

    窃窃私语,消磨时光~

     Y03.jpg

    华灯初上,

    一双修长的手牵引我来到舞池中央。

    旋转跳跃,我闭上双眼,沉醉其中,

    看不见喧嚣,也不想停歇。

    晚宴.jpg 

    铛铛铛!

    似是灰姑娘的午夜钟声,

    梦醒!

    却原来,

    梦里不知身是客,一晌贪欢~

    Y13.jpg

    部分展品

     

    雕花餐刀

    年代:19世纪末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说明:较大尺寸的餐刀并非个人专用,常作为公用餐具。

    图片1.png 

     

    餐叉

    年代:19世纪末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说明:尖齿朝外是蔬菜水果类叉子的特征。一般柠檬叉为三齿,而橄榄叉为两齿。

    C02.JPG 

    五头烛台

    年代:19世纪末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说明:欧洲树形烛台常用于正式晚宴上,五头最为常见。

    Z06.JPG 

    浮雕纹饰咖啡壶

    年代:1847年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H03.JPG 

    糖缸

    年代:1847年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说明:该糖缸底部刻有1847 ROGERSB ROS的字样,属于罗杰斯兄弟的早期银器,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餐具公司奥奈达的前身。

    G05.JPG 

    双耳飘带纹四足方形托盘

    年代:19世纪末

    收藏:奥地利施瓦策瑙古堡

    P07.JPG 

    苗族乳钉纹龙形银手镯

    年代:1950年代

    收藏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苗族盛装饰物,纯银铸造,略加刻划。两端作龙头形,上有梅瓣纹及高凸圆珠一颗,两个龙头相向,不相连续,使整个手圈留出一个大缺口。手圈外面排列三行乳钉纹,如龙背脊上的鳞甲。手圈中空。

    A-B.1.881-C-1.jpg 

    西江苗族银花冠

    年代:1950年代

    收藏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此银花冠以铁丝做支架,上有横梁,并置有插孔,便于安插大银角,支架外围包裹制好的银片。银冠分上中下三层,上层装饰朵花,讲究满饰的效果;中层正中为大团花,左右对称分饰双龙,双龙下为骑马武士的图案,左右各七;最下层为蝴蝶、小喇叭组成的吊坠。

    DSC_3248.jpg

    苗族银龙头簪

    年代:1980年代

    收藏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此类发簪仅见于台江施洞一带。簪身为扁平条形,顶端为立体,写实的龙头图案。发簪的龙头造型与当地的龙船节传说密切相关。该发簪形似龙船头,戴于女性头上,是为吉祥的象征。

    _DSC3991.JPG 

    苗族蒜台式耳环

    年代:1950年代

    收藏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此类银耳环流传于都匀基场苗族地区,将蒜苔杆设计为环的传统式样,苔尖作为坠饰。在苗族文化中,一切尖锐锋利之物都有辟邪的功能,这是佩戴该类银耳环的另一层功用。

    _DSC8370.JPG 

    苗族二龙戏珠银项圈

    年代:1950年代

    收藏:贵州省博物馆

    流行于黔东南一带。呈半月形,内平滑。正面以镂空卷草纹为底,焊贴二龙戏珠纹,为立体、写实造型,纹饰精细生动,下坠蝴蝶、叶片吊穗。在苗族银饰的发展过程中,早期的苗族银匠多为汉族工匠,故汉文化中的二龙戏珠、双狮、双凤等装饰题材,均来源于汉文化,是苗族银饰早期作品的装饰风格。

    DSC_3737.jpg